胃病名方——半夏泻心汤医案两则
时间 : 2023-08-11 16:33:51   来源 : 个人图书馆-善德rbgs91lsju


(资料图片)

作者简介

患者二

男,23岁,肌肉发达,肤色黝黑,主诉胃胀半年余,饭后和晨起加重,按摩后能缓解,大便不成型,口渴欲饮水,唇干,小便黄臭,偶有打嗝。思路:患者胃胀,饭后加重,也就是心下痞,下有大便不成型之干姜证,上有口渴、唇干热证,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半夏泻心汤证。但这个患者按摩局部能缓解,做了腹诊发现心下部位确实有个包块存在,这符合《金匮要略》讲的“心下坚”枳术汤证,所以二方和而用之。

半夏12g 黄芩10g 黄连5g 干姜10g 党参10g 炙甘草6g大枣5枚 枳实30g 生白术15g 7付

二诊:晨起胃胀消失,饭后胃胀缓解一半,大便比之前成型,小便黄,但不臭了,口不渴,打嗝不多,气比以前少了。

原方7付

随访:胃部症状消失,诸证缓解。

虽然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胀的主打方,但也是有适应症的,不是说看到心下痞就能用。

第一,患者体质、脉象不能太弱,日本汉方家认为半夏泻心汤属于少阳病位,如果脉弱、倦怠乏力明显、营养状况较差,出现胃胀者,应当改用外台茯苓饮或者人参汤。

第二:患者要伴有一些热像才能使用,比如舌红,或者苔黄,或者反酸烧心,或者口干,或者小便黄等,因为方中毕竟含有黄芩和黄连这两个清热药物,若没有热像,仅仅以胃胀为主,应当使用行气方剂。

第三:合并胃痛的话,半夏泻心汤效果一般,一般笔者会酌情从焦树德的四合汤中摘取,比如偏寒者,加良附丸,偏热者,加百合乌药汤,舌下络脉明显者,加失笑散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